德国几乎没有卫星城

   在德国,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卫星城。由于发展相对比较平衡,各个城市的就业岗位分配比较均匀,所以德国的大城市并没有出现人口大量进入的状况,当然,像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饱和。二战结束后,德国很多城市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建设了很多住宅区。在一些大城市如慕尼黑、柏林周围有一些所谓的“卫星居住区”,即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,也称“睡城”,但不具备完备的城市功能。这些城区大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建设,60年代开始动工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这些城区基本上都已经融入城市的交通网,连接卫星居住区和城市中心的交通便捷。慕尼黑的新佩尔拉赫就是一个所谓的卫星居住区。二战结束后慕尼黑发展迅速,政府为缓解这一压力,于上世纪60年代决定在此兴建住宅区。在建设之初,城区设施不足且交通不便。如今,新佩尔拉赫各种配套设施已经较为完备:住房、办公楼、学校、运动场、幼儿园、老人院、教堂、购物和餐饮场所应有尽有,区内还有绿地和湖水,与城市中心有便捷的地铁和快速铁路相连,从新佩尔拉赫中心到慕尼黑的主火车站只需15分钟。新佩尔拉赫在行政划分上属于慕尼黑市,拥有约5万居民(慕尼黑共有人口140多万)。但也有分析认为,该地区缺少城市气息,建筑缺乏魅力成为其软肋。

    类似的住宅区还有柏林的格罗皮乌斯城,这里面积2.66平方公里,居民3.6万人(柏林总人口数约350万)。不过,由于住宅区里多是高层住宅,人口密度大,又远离城市中心,居民对生活质量表示不满。为改善住宅区形象,1986年,政府对格罗皮乌斯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,如增加城市绿地,改建广场,建设青年俱乐部等。

    总体来说,德国没有能和伦敦、巴黎以及中国大城市相比较的卫星城,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。这或许与德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“大都市”有关。

相关信息